牙科网Rss 2.0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繁體中文|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牙科新闻 > 牙科新闻 > 文章正文站内搜索:
“我们就是要打造医学专家”
来源:不详2011-12-11收藏投稿

  用英语写病历、查房时说英语、交接班也用英语交流……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,医生和医学生们为自己设置了一个“全英语”的工作环境。

  沈刚教授是口腔正畸科的学科带头人,多年海外工作经历加上回国后的观察思考,促使他提出设想:将“全英语”环境引进上海的医学院和教学医院。这便有了上海交通大学唯一一个“国家级全英语授课示范课程”。

  在九院党委书记范先群教授看来,这一尝试正好针对了国内医生普遍的软肋:“我们的医生临床技术不差,甚至可以说优秀。因为中国人口多、病人多,我们外科医生一星期的开刀量,外国医生一个月都达不到;我们医生接触过的疑难杂症,外国医生可能都没听说过。不过,我们医生的临床技术虽好,但很多人用外语总结病例和交流的能力不行。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,外语不过关,一切无从谈起。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,外语水平制约着学科的发展。”

 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、效果明显,是九院的追求。“全英语”环境是一个例子。

  上月,上海医改《实施意见》、《实施方案》出台了征求意见稿,其中对于医学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,提出要“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”。

  在九院,回应百姓对高质量医疗的期盼,回应上海“打造亚洲医学中心”的目标,首先是把工作重点落在优化医学人才培养。

  “按需培养”,打造医学专家

  九院的学科带头人、领军人才,大多是本院“土生土长”的。沈刚教授是“海归”,但他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习阶段都在九院,是九院派他到澳大利亚、香港继续深造,攻读博士学位,然后在那儿工作,从事临床和基础科研。

  像这样把学生“往外推”的例子很多。范先群说,这叫“按需培养”、“量身定制”,医生缺什么,医院就创造条件给他补什么。“比如有个博士科研做得很好,但临床不行,我们就找高手带着他开刀;有个医生临床技术很强,但科研不行,我们就派他到国外的研究所进修;有的医生需要团队,我们就为他建立团队;又有的医生临床、科研都不错,但感觉专业特长不明显,那我们就派他到专科医院交流工作一年半载。”

  九院有个人才梯队培养模型,从针对35岁以下青年医生的“院优青培养计划”起步。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,对应上海市领军人才、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、曙光计划和启明星计划;再上一层,则对应长江学者、国家杰出青年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,培养“国家级人才”。

  九院人才济济。截至今年3月,全院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、国家杰出青年2人、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1人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3人、国家“百千万人才计划”4人……“十一五”期间,获科研项目525项,比“十五”期间增长99.6%,科研总经费达1.42亿元,比“十五”期间增长86.9%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直是衡量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,在“十一五”期间,九院共获资助项目125个,比“十五”期间增长226%。

  拿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项目,意味着医院投入增大。按照

[1] [2] 下一页

查看评论
发表评论
姓 名: * (必填项)
E-mail: QQ:
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评论内容:
- 网站地图 - 申请链接 - 蜂蜜 - 网站地图 - -
“关注大众健康,传播健康文化”,本站大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之处,欢迎指出。
Copyright © 2008-2009 yakeso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
蜀ICP备0903560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