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科网Rss 2.0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繁體中文|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牙齿修复 > 种植牙 > 文章正文站内搜索:
自体牙移植术的临床效果
来源:本站原创2012-10-11收藏投稿
固,牙位置尚可,牙周无炎症,能行使一定功能,但牙根有轻度吸收或咬合接触欠佳;牙冠色变暗,浅度龋坏可以治疗。Ⅲ级(失败):牙齿松动Ⅰ度以上;牙周或根尖周有炎症,有叩痛;牙位不正且不能发挥咀嚼功能;X线片可见牙根明显吸收。

  2 结果

  本组38例病人经ATT治疗1年后,Ⅰ级37颗牙(88.10%),Ⅱ级5颗牙(11.90%),无失败病例。3年后追踪观察,Ⅰ级27颗牙(75.00%),Ⅱ级7颗牙(19.44%),Ⅲ级2颗牙(5.56%)。不满意的两颗仅为牙根吸收较重且牙冠较短未达咬合面,给予烤瓷全冠修复。

  3 讨 论

  ATT成功的病例文献早有报道,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也证实了ATT成功的可行性,并提出了移植技术适应证的把握等方面的要点[2,3]。然而,作者认为牙移植工作的开展在许多医院并未得到重视,很多埋伏牙、阻生牙及错位牙等被无辜拔除。虽然有的错位牙采用了正畸治疗,但因错位较大且正畸技术有限也难达到理想效果。在自体牙移植的病例中,下颌阻生智齿移植的报道较多,大概是因为“六龄牙” 的缺失或因龋坏拔除后能提供足够的间隙便于植入的缘故。然而,随着正畸技术的改进和推广,前牙移植也变得更加容易施行。本组38例移植牙中50%系上颌尖牙,多数错位较重,有的位于中切牙唇侧,正畸治疗比较麻烦甚至很难,用ATT就可以快速校正错位或易位的前牙;轻度移位的前牙通过正畸容易矫正的当然不必行移植手术。

  作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Ⅱ~Ⅲ级病例进行仔细分析,认为要想使ATT取得成功应细心把握好以下几点。①受植间隙的估计及移植牙形态的把握尤为重要。间隙不足多存在于前牙移植中,如受植区为乳牙滞留、外伤缺失或先天缺失等均需要开辟或加大间隙,必要时邀请正畸医师帮助扩大间隙。本组2例因术前估计间隙不足,影响了手术进行,进而导致了术后效果不理想。②供牙的保护是减缓或避免牙根吸收的关键。ANDREASEN等[4]对370颗自体移植前磨牙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,认为移植手术方式和程序可以不同,但术中必须尽量减少创伤,保护牙周膜的完整是牙髓和牙周膜愈合的关键,上皮根鞘的损伤会造成牙根发育的障碍。作者始终遵循此原则,并在术中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浸泡保存移植牙,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。③牙髓治疗时机的把握同样是影响牙根吸收的重要因素。本组病人均于手术2周后酌情行根管治疗,一方面是移植牙牙髓存在重建血循环恢复活性可能,再者如果在移植时进行根管治疗,势必延长了离体时间或难免会损伤牙周膜,影响移植的成功,多数资料也支持此观点[5,6]。④牙根发育情况是保证移植后牙髓存活的关键。实验证明,牙根未发育成熟的牙移植有较高的成活率,牙根发育至1/2~3/4时,ATT成活率最高,随着牙根的进一步成熟,牙髓的血运重建及牙髓愈合的可能性降低[5]。有学者强调第三磨牙移植时,其牙根最好发育至全长的1/3~1/2[7],主要是考虑后牙牙髓血运重建更困难,多牙根及冠髓的体积较大均要求移植时机应稍提前。⑤固定方法等因素也不容忽视,无论是牙间结扎、牙弓夹板,还是正畸托槽固定,只要能达到稳固且不影响功能都可采用,但注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。此外, 还应考虑病人的口腔卫生、配合程度、主观要求等,做好术前谈话及术后健康教育。

 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相关文章
查看评论
发表评论
姓 名: * (必填项)
E-mail: QQ:
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评论内容:
- 网站地图 - 申请链接 - 网站地图 - -
“关注大众健康,传播健康文化”,本站大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之处,欢迎指出。
Copyright © 2008-2009 yakeso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
蜀ICP备0903560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