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科网Rss 2.0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繁體中文|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牙齿修复 > 种植牙 > 文章正文站内搜索:
影响种植体周微生物的因素
来源:不详2012-6-15收藏投稿

牙种植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方式,是牙列缺损和缺失的首选修复方式,其所具有的功能与美学修复效果是传统修复方法无法比拟。牙种植的远期成功率主要取决于“骨结合”,口腔微生物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。种植体周围炎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,笔者就关于影响种植体周微生物的因素做一综述。

1 种植体周微生物的分布特点
口腔微环境是细菌适宜的栖息地,大约有700余种细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口腔微生态系统 。其中大约10—20种在破坏性牙周病发病中起作用。目前认为最可疑的牙周致病菌有:伴放线放线杆菌(aa)、牙龈卟啉单胞菌(Pg)、中间普氏菌(Pi)、具核棱杆菌(Fn)等 。研究发现,种植体植入后30 rain即有细菌定植 4j。早期种植体表面未检测到Aa和Pg两种重要的牙周致病菌 ,其余可疑牙周致病菌均有发现。健康的种植体周围球菌的比例较高,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较低,牙周致病菌较少检测到。而失败的种植体周围却检测到大量的Aa、 和Pi,特别是在牙列部分缺失的病人。已有研究表明,种植体周围炎同革兰阴性杆菌相关,包括类杆菌和梭杆菌 J,螺旋体也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区域被发现。姜梅杰等 通过检测126例患者种植体周菌群,检测出两种新的口腔厌氧菌,即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和溶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,检出率分别是54.0% 和31.7%。

2 不同种植体材质及表面处理对种植体周围牙菌斑形成的影响
常用的种植体材料中所含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,可以抑制牙髓卟啉单胞菌、伴放线放线杆菌、具核梭杆菌、牙龈卟啉单胞菌、中间普氏菌及产黑色素类杆菌等种植体周炎可疑致病菌的生长,其抗菌性排列依次为金>钛>钴>钒>铝>铬>铁 。将纯钛的表面和氮化钛及氮化锆表面一同放入同一患者口腔中60 h后,对其生物膜中的细菌进行分析,结果显示纯钛的种植体表面的细菌数高于其他两种表面,且细菌的代谢活性也较其余两种要高 。

为了增强种植体材料的抗菌性能,降低炎症的发生,学者们尝试了各种对种植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及改性的方法。焦艳军等 研究等离子渗氮和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对钛表面的组织结构、性能及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影响,结果钛经这2种表面处理后,形成了稳定的改性层,且能减少细菌的黏附。但是,经处理后使原有表面粗糙度略微增加,表面粗糙度值(Ra)均在0.2 Ixm以下。根据Bollen等 的临床研究结果,Ra<0.2 m时,黏附的微生物总量及致病性已无明显差异,可以认为经过这两种表面处理,Ra对细菌黏附量的影响无差异。也有学者尝试在NaC1溶液中对其进行阳极化电镀处理,其表面形成的TiC1具有抗菌性能,而另一产物TiO则可以增加粘蛋白对材料的吸附,从而

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下一页

查看评论
发表评论
姓 名: * (必填项)
E-mail: QQ:
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评论内容:
- 网站地图 - 申请链接 - 网站地图 - -
“关注大众健康,传播健康文化”,本站大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之处,欢迎指出。
Copyright © 2008-2009 yakeso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
蜀ICP备09035602号